跳到內容

李鄭屋漢墓

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香港舊報紙搜索關鍵詞:李鄭屋

發掘報告

  1. 屈志仁:《李鄭屋漢墓》(香港:香港市政局,1983年)。
  2. 香港歷史博物館編:《李鄭屋漢墓》(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2005年)。
  3. 〈李鄭屋漢墓〉(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檔案,編號:AM77-0091)。

新聞報道

  1. 〈李鄭屋村山坵發現古塚 塚内有陶器二十餘件 似是千五年前古物〉,《工商日報》,1955年8月10日,第5頁。
  2. 〈李鄭屋村發現古塚 港大教授認為可能建於漢唐之間 推測塚內埋葬者係一鄉紳〉,《工商晚報》,1955年8月10日,第4頁。
  3. 〈李鄭屋村發現古墓 掘出陶器搬往港大 拱形墓穴室內寬敞高度逾八呎 昨初步掘得花瓶盆壺金塔等物〉,《大公報》,1955年8月10日,第1張;第4版。
  4. 〈李鄭屋村古墓 今晨續發掘 古物陳列港大供鑑閱〉,《工商晚報》,1955年8月11日,第4頁。
  5. 〈李鄭屋村古墓 今晨續發掘出銅鏡檀香爐等〉,《工商晚報》,1955年8月11日,第10頁。
  6. 〈發現銅器〉,《華僑日報》,1955年8月12日,第2張第1頁。
  7. 〈古墓發現「靈位」考古團希望能發現文字〉,《華僑日報》,1955年8月13日,第2張第1頁。(注:附新聞人物林仰山。)
  8. 〈研究考古隨街是 折扣成風金亦然〉,《工商晚報》,1955年8月14日,第3頁。
  9. 〈古墓是否保存助理輔政司說尚在考慮考古隊昨進行拓印花紋〉,《大公報》,1955年8月14日,第1張;第4版。
  10. 〈我國第一流考古學家 董作賓應邀抵港 參加研究李鄭屋村掘出古物〉,《華僑日報》,1955年8月15日,第2張第1頁。
  11. 〈港九居民聯合會 請港府保留古塚 不日呈請主管機關付之實行〉,《華僑日報》,1955年8月17日,第2張第1頁。
  12. 〈林仰山教授講述 李鄭屋村發掘古墓經過〉,《華僑日報》,1955年8月17日,第2張第1頁。
  13. 〈從發現古墓引起考古談談董作賓與六朝〉,《華僑日報》,1955年8月18日,第2張第4頁。
  14. 〈李鄭屋村古墓前 徙置大樓趕建中〉,《工商晚報》,1955年8月21日,第3頁。
  15. 〈李鄭屋村古物引起 古玩老千靜極思動 贗鼎製品僞可亂真〉,《工商晚報》,1955年8月23日,第4頁。
  16. 〈李鄭屋村古墓决定拆卸 明日起開放十天 任市民入洞參觀〉,《工商日報》,1955年9月8日,第5頁。
  17. 〈李鄭屋村古墓 明起開放十天〉,《工商晚報》,1955年9月8日,第4頁。
  18. 〈行人不解冬青恨 剩有斜陽照舊墳 李鄭屋村古墓將毀 開放十日任人參觀〉,《工商晚報》,1955年9月9日,第4頁。
  19. 〈黃福鑾講述對古墓研究〉,《華僑日報》,1955年9月14日,第2張第2頁。
  20. 〈欲鑒古知今非抱殘守缺 對李鄭屋村古墓 林仰山主張保存 剩有海隅留漢跡 此間可有大王風〉,《工商晚報》,1955年9月16日,第4頁。
  21. 〈李鄭屋村古墓 係屬漢遺物 力請政府建築小園保留古蹟〉,《華僑日報》,1955年9月17日,第2張第1頁。
  22. 〈古墓掘出古物 週未舉行預展〉,《工商日報》,1955年9月19日,第5頁。
  23. 〈古墓年代又有變化〉,《大公報》,1955年9月22日,第1張;第4版。
    • 據說可能是秦末西漢或東漢遺物
    • 造墓時可能比英倫文化早百多年
  24. 〈古墓出土器皿廿六開始展覽〉,《大公報》,1955年9月22日,第1張;第4版。
    • 一連兩周下午均開放
    • 地點在馮平山圖書館
  25. 〈古墓掘出古物定期公開展覽〉,《工商日報》,1955年9月22日,第5頁。
  26. 〈港九居聯會向當局請求 改善學車紙收費 李鄭屋村古墓有保存價值〉,《華僑日報》,1955年9月26日,第2張第2頁。
  27. 〈港府正式宣布古墓決定保存〉,《工商日報》,1955年10月01日,第6頁。
  28. 〈古墓為漢武帝時物〉,《工商日報》,1955年10月01日,第6頁。
  29. 〈港府正式宣布保存古墓設公園〉,《華僑日報》,1955年10月01日,第2張第1頁。
  30. 〈李鄭屋村古墓 吳桴提供考據(一)〉,《華僑日報》,1955年10月8日,第3張第2頁。
  31. 〈李鄭屋村古墓 吳桴提供考據(二)〉。
  32. 〈李鄭屋村古墓 吳桴提供考據(三)〉,《華僑日報》,1955年10月9日,第3張第2頁。
  33. 〈李鄭屋村古墓 吳桴提供考據(四)〉,《華僑日報》,1955年10月10日,第4張第2頁。
  34. 〈市政局設立小組會 管空氣調節設備 今日會議民選議員質詢八項〉,《華僑日報》,1955年11月29日,第2張第1頁。(注:市政議員胡百全在會上問保留李鄭屋墓。)
  35. 〈李鄭屋區決保留古墓 政府撥地建徙置大廈 新興建地點徙置處長今日將發表〉,《華僑日報》,1955年11月29日,第2張第2頁。
  36. 〈市局新主席何禮文 首次主持會議 新徙長華璐同亦出席〉,《華僑日報》,1955年11月30日,第2張第1頁。
  37. 〈香港革新會大會通過年報 明年發展為政黨 貝納祺李有璇等獲連任委員〉,《華僑日報》,1955年12月3日,第2張第2頁。(注:報導提及連伯在會上表示反對保留李鄭屋古墓。)
  38. 〈開闢花園工程開始 千年古墓將換新裝 墓頂之上加上鋼筋混凝土 完成後再鋪上坭土及草皮〉,《工商日報》,1955年12月4日,第5頁。
  39. 〈保留古墓 闢設公園 初期工程完成〉,《工商晚報》,1955年12月4日,第5頁。
  40. 〈口口古墓首期工程完成 口放之期尚遙遠〉,《華僑日報》,1956年1月13日,第2張第1頁。
  41. 〈古墓公園 下月完成 墓後徙置大樓矗立〉,《工商晚報》,1956年4月24日,第4頁。
  42. 〈李鄭屋村建大廈 孤零兀立是古墓〉,《大公報》,1956年6月4日,第2張;第5版。
  43. 〈七月份市政局 各小組工作報告 李鄭屋村建小型古墓博物院 成人門券收二角小童收一角〉,《華僑日報》,1956年6月8日,第4張第2頁。
  44. 〈古墓年底開放 售票供人參觀每位二毫〉,《大公報》,1956年8月8日,第1張;第4頁。
  45. 〈古墓公園 明春開放〉,《工商日報》,1956年10月27日,第6頁。
  46. 〈李鄭屋村古墓 公園與陳列室 明春即可完工〉,《華僑日報》,1956年10月27日,第4張第3頁。
  47. 〈古墓原址建公園 憲報昨招商承投〉,《大公報》,1956年10月27日,第2張;第5版。
  48. 〈古墓公園 明春開放〉,《工商晚報》,1956年10月30日,第4頁。
  49. 〈李鄭屋村古墓 月底開放 舉行隆重儀式 門券酌收二角〉,《華僑日報》,1957年6月2日,第2張第2頁。
  50. 〈李鄭屋邨古墓將改作博物館〉,《華僑日報》,1976年6月14日,第3張第1頁。
  51. 〈李鄭屋漢墓展 介紹出土文物 八月廿日至九月底舉行〉,《大公報》,1983年8月11日,第4張第3頁。
  52. 〈李鄭物漢墓展覽博物館下周舉行〉,《大公報》,1983年8月11日,第2張第6版。
  53. 〈李鄭屋漢墓展覽今起博物館舉行〉,《大公報》,1983年8月20日,第2張第6版。
  54. 〈歷史博物館李鄭屋分館名稱更改〉(香港:政府新聞處,1998年6月22日)。

論著

  1.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考(一)〉,《華僑日報》,1955年9月22日,第4張第1頁。
    • 一、唐以前九龍可能未有中原人留居
    • 二、唐以前我國對外交易及廣東開闢與九龍無關
  2.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考(二)〉,《華僑日報》,1955年9月23日,第3張第2頁。
    • 三、我對該塚年代的假定
    • 四、我對塚主身份的假定
    • 五、南宋楊淑妃(楊太后)的衣冠塚
  3.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考(三)〉,《華僑日報》,1955年9月24日,第3張第2頁。
    • 六、從宋室南遷及滅亡再作證明
  4.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考(四)〉,《華僑日報》,1955年9月25日,第3張第2頁。
    • 七、太后衣冠塚建立的年代
  5.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考(五)〉,《華僑日報》,1955年9月26日,第3張第2頁。
  6.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考(六)〉,《華僑日報》,1955年9月27日,第3張第2頁。
  7.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考(七)〉,《華僑日報》,1955年9月28日,第3張第2頁。
    • 八、我對有關問題的意見
  8.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考(八)〉,《華僑日報》,1955年9月29日,第3張第2頁。
  9.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考(九)〉,《華僑日報》,1955年9月30日,第3張第2頁。
  10. 盧幹之:〈談古墓物展〉,《華僑日報》,1955年9月26日,第3張第2頁。
  11. 崔龍文:〈李鄭村古墓考〉,《工商日報》,1955年10月3日,第5頁。
  12. 崔龍文:〈李鄭村古墓考(一)〉,《華僑日報》,1955年10月3日,第3張第2頁。
  13. 崔龍文:〈李鄭村古墓考(二)〉,《華僑日報》,1955年10月4日,第3張第2頁。
  14. 藍青蔚:〈從半島的開發説到 古墓應為宋代產物(一)〉,《華僑日報》,1955年10月10日,第4張第1頁。
  15. 藍青蔚:〈從半島的開發説到 古墓應為宋代產物(二)〉,《華僑日報》,1955年10月11日,第3張第2頁。
  16.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一)〉,《華僑日報》,1956年5月29日,第3張第1頁。
  17.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二)〉,《華僑日報》,1956年5月30日,第3張第1頁。
  18.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三)〉,《華僑日報》,1956年5月31日,第3張第1頁。
  19.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四)〉,《華僑日報》,1956年6月1日,第3張第4頁。
  20.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五)〉,《華僑日報》,1956年6月2日,第3張第1頁。
  21.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六)〉
  22.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七)〉,《華僑日報》,1956年6月4日,第3張第3頁。
  23. 吳銘:〈從香港李鄭屋漢墓的發現談香港考古研究的幾個問題》,《華夏考古》,1997年第2期,頁2-7。
  24. 白雲翔:〈香港李鄭屋漢墓的發現及其意義〉,《考古》,1997年第6期,頁27-34。
  25. 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組:〈李鄭屋漢墓的長久保護及監測技術初探〉,《文物修復與研究》,2003年,頁366-372。